长子,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东望太行,西枕太岳,晋代曾为西燕国国都,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山海经》中美丽传说精卫填海就源自于此,是尧王长子丹朱的故国,故称长子。全县辖12个乡镇,2个管理中心,399个行政村,人口35万,国土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
近年来,长子县委、县政府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文化强县硕果累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改变着人类的发展,建设文化强县已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领导重视,上下层层抓。多年来,长子县委、县政府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了成立了文化强县创建领导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长子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将文化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今年6、7月份县政协对“繁荣乡村文化”进行了专题协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建议,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部门牵头,协调各方同心抓。创建全省文化强县,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长子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作为文化工作的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层层推进,一年一个新台阶, 2012年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2013年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2014年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县四大班子带头抓、各乡镇和职能部门通力抓、全社会共同抓的创建工作格局。
财政给力,加大投入抓保障。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人均文化事业费连年增长,年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以来,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累计投入已达到1.23亿元。通过政府购买、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方式,在全县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长子,作为“千年古县”,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长子人民,在创造丰富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漳源泻碧,熨台春晓,慈林晚照与精卫湖光,水上公园,文化广场、陶鬲坛等古今景观相映成辉,构成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历史人文画卷。
仙翁山窖藏二亿五千年的树化石群, 一千多件旧石器、铜器等馆藏文物。金元石器的古建物三十多处,其中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兴寺、崇庆寺、天王庙等古建筑达十二处之多,占全市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山西省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
闻名遐尔的响铜乐器韵味、独特的上党梆子名扬三晋,声震全国。 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鼓儿词等民间说唱艺术,古曲新韵,生机勃发。初具规模的书法、音乐、绘画、根雕、麦秆画艺术门类不断涌现。如此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像血脉一样驱动着长子向着文化强县迈进。
群众文化丰富多彩。节日文化亮点突出,平均年组织大型节庆活动20多场,每逢传统佳节,曲艺说唱、八音艺术、专业剧团,全县40多支故事队、万余人群众街头文艺展演。
广场文化蓬勃兴起,每年举办广场文化系列活动,长达40多天,八音会、长子鼓书大赛、各乡镇文艺调演等,一年个主题, 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及非遗民俗文化展,响铜乐器制作技艺、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等17类传统文化得以展示和弘扬。“七一”建党节“放歌颂党恩、唱响中国梦”;新中国成立65周年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征文赛等六大系列活动,突出红色主题、激发爱国爱党热情。
群众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健身秧歌、太极拳、乒乓球、柔力球等体育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省、市表彰,做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基层体育组织网络遍布城乡。2015年9月,在全国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及手拍鼓大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2015年开展了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乒乓球、门球、自行车骑游等11项体育活动,县里编排的广场舞《长子美》遍及全县的大小广场。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把文艺创作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创作了一大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化产品。戏剧《丹凤朝阳》、《鲍宣》、《乡村书记》和电影《选举》,长子鼓书《常回家看看》、《小两口回娘家》、《腊月天儿》八音会《好兴头》等先后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剧本奖”、“全国戏剧文化奖”、“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奖和表演提名奖”, “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金奖,山西省“五个一”、山西省“杏花奖”等诸多荣誉。五集电视纪录片《根在太行》荣获“人文中国第三季—传承中国”全国电视纪录片三等奖、入围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2015年全县首届曲艺大赛,40多个新创节目亮相;长子诗人陈小素的诗集《素诗》荣获赵树理文学奖,《长子文化博览》、《三晋石刻大全》、《长子鼓书传统小段选》、《长子文化之梦征文集》等相继出版。新编古装历史剧《尧王 长子》、《西燕长歌》搬上舞台。
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以响铜乐器制造、长子鼓书说唱、八音会演艺、文物旅游、根雕、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八音会演艺。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一支几十人组成的八音会队伍,年收入可达60多万元,全县年总收入预计上千万元。仅是南漳镇西南呈村,就有500多人从事文化产业。
长子鼓书说唱。是土生土长的地方主要曲种,其演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较好的曲艺队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全县鼓书说唱年收入可达900多万元。
国有院团。县梆子团、落子团和电影公司,两个剧团全年平均演出760多场,收入230多万元。县电影公司年放映电影5700多场,收入100多万元。另外,6个民营剧团,年收入都也在100万元左右
响铜乐器制作。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共有4家铜乐器厂,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旅游业发展。以树化石景区、法兴寺、崇庆寺和精卫湖、皇明湖、北高庙、方兴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形成“三山三寺两湖一城”格局。其中,崇庆寺文物保护工程入围“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色头镇琚村荣获“山西最美旅游村”称号;总投资489万元,加大了仙翁山木化石的保护开发,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积极参加全省文博会、全市“晋韵华彩”等大型文化产品展示,长子的知名度大幅提升,加大“尧王诞生地、长子幸福家”广告宣传逐步在全国叫响,
长子县不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文化机构完善、文化场所健全、文化服务深入的创建格局。
文化设施更加完善。投资近3亿元,建成了全省最大,占地350亩的文化广场,兴建了38300平方米的长子会堂,内设10多个文化场馆;投资2600万元修建了长子体育馆,改造了虎西街民俗文化一条街。
基层基础更加巩固。投入1037.5万元分别完成399个行政村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工程全覆盖;投入440万元在12个乡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建有率达到100%。常张乡综合文化站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两馆”服务更加贴心。县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书画、非物质文化展厅,戏剧排练室、书法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室和美术培训室,每周开放时间达到42小时以上,周末曲苑,鼓书、八音会等文艺团体一周一演。2009年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的县图书馆,常设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7个免费服务窗口,年接待读者达2万人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服务权益。
文化惠民更加扎实。坚持开展“三下乡”、“文化低保”、“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农村电影年放映近5000场,多年名列全市第一,全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现场会在长子召开。送戏下乡常年坚持不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农家书屋充实图书为每个村配备移动式便携音箱。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采取“政府出资、人才返聘”的方式,全县有120余名本土文化特殊聘用充实到各类文化场馆。各乡镇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员3名,行政村配置文化管理员1名。全县基本实现文体活动队伍村级全覆盖。
传承保护日臻完善。成功举办了“2013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山西省主场——走进长子”活动。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遗产长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人。
对外交流不断加强。近年来,长子一大批文化、文艺精品。已经走出上党,跨出国门。《小两口回娘家》参加2013巴黎中国曲艺节专场演出。《上党雄风》八音会演奏赴香港等地应邀演出,大获成功。2015年,《上党印象》八音艺术在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山西选拔中,得到了评审团的认可和赞许。
产业激励机制实现突破。对文化产业的农户,以小额农贷的形式帮助解决资金问题、简化、减免文化经营费用等。把文化产业作为县评定“十星级文明家庭”、“文明乡镇”和“新农村示范村”优先条件之一。目前,全县各类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达20000人,2014年底,文化活动队伍、群众性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到683个,其中营业性演出队伍占58%。
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近年来,共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256张,非法出版物4万余册,收缴非法卫星地面接受设施4000余套,处罚KTV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40家次,先后被省市文化部门表彰为文化先进单位、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先进集体等。
2014年,长子先后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两项国家级荣誉。为实现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丽中国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中国历史文化旅游县”等一系列殊荣,彰显着长子这一千年古县在文化强县战略进程中,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呈现出政通人和、文化繁荣、弊革风清、社会和谐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