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区域,作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关键生态区域,湿地是开县最为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以澎溪河及其支流为经络,从雪宝山山原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亚高山沼泽化草甸,到城市内湖—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澎溪河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遍布城乡的河溪湿地就像毛细血管一样,织经布纬,串联起县域内大大小小的湖库湿地,连接着广布流域的水塘、稻田湿地。从空间形态以及功能过程,境内的湿地构成了一个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全域湿地。
“开县模式”将保护、恢复、利用有机结合,以生态学原理指导湿地保护,以生态工程方法开展湿地恢复,以生态友好型利用法则指导湿地利用。根据澎溪河流域湿地资源分布情况,县委、县政府提出建立澎溪河湿地生态经济试验示范区,在水位调节坝以下的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进行湿地农业的试验示范,在水位调节坝以上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应用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借鉴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智慧理念,在澎溪河及汉丰湖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湿地生态工程,构建了“融汇农业文化遗产的消落带基塘工程、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遵循自然法则的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多功能多效益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等四大技术体系;创建了汉丰湖湿地公园建设的四大模式,那就是“景观基塘模式(基于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城市景观基塘系统’)、多带缓冲模式(三峡库区滨湖多功能多带生态缓冲系统)、修复优化模式(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滨湖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协同共生模式(三峡库区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协同共生)”。六年来,完成了消落带新生湿地生态恢复工程设计、耐水淹植物种源筛选和栽种试验,筛选了耐冬季深水淹没、适应于消落带季节性水位变化的20余种草本植物、10余种木本植物,经历了6年的冬季深水淹没考验,如今植物成活状况良好,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恢复工程建设,确保了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优化了全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监测表明,澎溪河、汉丰湖的湿地植物及水鸟种类数逐年增加,近6年来,湿地植物增加了30余种,鸟类增加了21种,包括1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即中华秋沙鸭。2014年在汉丰湖及澎溪河发现了五个重庆市鸟类新纪录种,其中有四种是水鸟,显现了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明显生态效益。
开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湿地保护,科技先行”。2008年5月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三峡库区澎溪河湿地科学实验站”(这是三峡库区第一个湿地科学基地);2011年10月重庆市科委、开县人民政府、重庆大学联合主办了“三峡水库湿地保护与生态友好型利用”国际研讨会”,会上开县人民政府与重庆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签署了联合共建“三峡水库湿地生态工程技术中心”的协议,以及三方围绕湿地领域的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开县林业局作为上述协议的具体落实单位,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科技合作,开展了澎溪河及汉丰湖湿地的长期监测和湿地恢复示范,在三峡水库消落带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重建工程、多功能浮床工程等方面创建了系列创新性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14年开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湿地先进县”,2014年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验收,2015年汉丰湖成为国家林业局23个全国重点建设湿地公园之一,2015年长江流域湿地网络年会将在开县举办。水库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开县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水库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样板。
如今,县委、县政府正带领全县人民,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山水林田湖各要素。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强化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的指示,在推进全域湿地保护,加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全方位开展以汉丰湖为核心的海绵城市、“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建设,打造全国水库型湿地公园的建设样板、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建设典范。
专题配音(www.cnpy.net)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专业网络配音服务机构,主要包括: 广告片配音,专题片配音,宣传片配音,粤语配音,英语配音,日语配音,韩语配音,模仿配音,课件配音,商场促销配音,电视直销配音,动画片配音,多媒体课件录音,游戏配音,电台包装配音,新闻配音等网络配音,配音公司拥有专业的数字录音棚,配音员,配音员均来自省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配音工作室能提供多语种配音录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