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泼墨,大地放歌;时光飞逝,情景如昨。从1997到2016年,从茅荆坝下到老哈河畔,从丘陵山区到原野平川,农业综合开发留下的脚步清晰可见,农业综合开发造就的丰硕成果纷纷涌现。
农业综合开发,壮美了喀喇沁大地;农业综合开发,雕刻了“三农”时光。
2016年,既是喀喇沁旗农业综合开发跨跃性的时间节点,也是里程碑式的成果之年。
2016年,赤峰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下达喀喇沁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1个,即乃林镇南七家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面积6000亩。从立项申报到竣工验收,喀喇沁旗继续坚持借鉴成功经验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注重工程建设与加强成果管护相结合,建前规划设计与建后开发利用相结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获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在规划设计上,因地就势、因地设路、因地制宜,整个项目区在南七家9000多亩的耕地上,除零乱、散碎的地块外,自西向东、由北到南集中连片地展开,从而奠定了今后土地规模化耕种、生产机械化作业、农民合作化经营的良好基础;农田作业路的设计与“村村通”紧密结合之后科学取舍,已经纳入交通部门近期“村村通”开工的路段则省略建设,原计划的砂石路改用混凝土,进而保证了既方便农民出行、耕种,又做到了避免重复性建设、节约工程资金、提高道路质量。根据群众意愿和实际情况,本着有旧用旧和以简就简的原则,农田林网不再重新设计和建设,因而做到了实事求是、实际实效。
在前期工作上,继续坚持竞争立项制度,选择土地开发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村“两委”班子责任心强的行政村作为候选项目村,通过实地调研、乡镇推荐、公开竞争、项目评审组综合评定,最终确定项目村。认真落实财政投资评审制度,确保工程预算无水分,避免资金有浪费。
在工程建设管理上,严格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公示制度;以制度化促进项目管理规范化,以规范化实现工程建设高效化。尤其是工程监理单位,在当地干部群众积极踊跃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的情况下,始终坚守自身的监管职责;在施工方精益求精作业的前提下,仍然一丝不苟地严格质量监督。由于多方努力、多措并举,确保了建设的高标准、工程的高质量。
在建设和工作成果上,整个项目新打机电井19眼,维修机电井9眼,埋设地下输水管道41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9.3公里,修筑机耕路6.5公里;开展种植技术培训500人次,开展高产作物示范推广0.6万亩。
在创新性工作上,首先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工程管护之中,根据项目区基础设施运用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测算运营费用,并作为竞拍管护权的最高限价,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组长、群众代表组成评价小组,以责任心和执行力为主要条件,对管护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审核合格后召开竞标大会,公开竞争项目竣工后的管护权。其次是在做好规划设计图的基础上,做好竣工图,即在竣工纸上除标注项目区坐标外,将新打机电井、维修旧井、井房、变压器、高压输变电线路、农田作业路等建设内容全部以坐标形式予以体现,便于日后管理和上级检查指导。
在投资及使用上,项目总投资88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632万元,自治区配套228万元,市级配套2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841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资金744.8万元、工程监理费10万元、设计费19.2万元、科技推广费36万元、计提项目管理费23万元、计提工程管护费8万元,节约投资44万元,资金节约率4.8%。
在建设成效上,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2万亩,年节水70万方, 0.6万亩中低产田变成稳产高产农田;同步扩大良种种植面积6000亩;可新增粮食75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120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50万元。
彩绘大地有情画,默写三农无语诗。风雨兼程万里路,春秋耕耘二十年。农业综合开发带给喀喇沁旗的,不仅仅是山川田野的变化,而且是沉甸甸的实惠。“七山一水二分田,无霜有冻各半年,十年九旱灾害多,年年春旱收成难”,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彻底改变了喀喇沁旗自然农业的劣势,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种植结构的科学调整,奠定了设施农业、高效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在中药材、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喀喇沁旗在2014年仍然进入全区产粮大县行列,农业综合开发是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土地治理项目的推动,产业化和部门项目的实施,强力带动了粮食、中药材、无公害蔬菜、食用菌、肉羊、肉牛、生猪等产业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是喀喇沁旗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高效化的铺路石,是广大农民早脱贫、快致富、达小康的加速器。
网林坦路方格建,治土节水高产田;建厂兴企带基地,农工商贸产业链。强基固本丰碑树,惠民兴旗铸华年;脱贫攻坚再出发,小康大业谱新篇。这就是农业综合开发描绘在喀喇沁旗大地的壮美画卷,这更是广大农民朋友唱给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由衷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