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路,被誉为中山的“黄金走廊”。在此附近,一座楼高23层、建设规模达5.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这就是即将落成启用的中山市国家档案馆新大楼,是集档案安全保管、爱国主义教育、档案开发利用、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电子文件管理等功能“五位一体”的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
中山市国家档案馆新馆的建设,是中山市以“大档案”思维整合档案资源、推动全市档案大发展的重要实践,得到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新馆大楼除市档案馆外,还容纳了市城建档案馆以及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的档案室,为集中保管全市档案实体、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条件。
中山市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机房也设在了这里。以此为机遇,市档案局以“大数据”思维建设“中山市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创新实行全市档案信息资源大集中模式,目标是以档案信息资源的“云管理”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云服务”。
早在2004年,市档案局开始启动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走上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实体档案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化发展之路。10多年来,先后建成中山市档案信息网网站、中山市电子档案馆、中山市档案局OA系统、中山市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四大应用系统,累计投入仅1100多万元。
2007年6月,中山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正式启用。一台连接市政务内网的终端机,一个用户名和密码,便可登录该系统,进行档案著录、文件归档、档案移交接收、档案保管、档案查阅、档案编研、监督指导等各项操作,仿若一根红线把档案工作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减少了文件生成部门、档案室、档案馆之间的重复劳动,提高了档案工作效率。
档案信息资源大集中的模式,能有效整合档案资源,有利于消除各档案馆室“档案信息孤岛”现象,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管理要求,提高了档案信息共享和服务水平。目前,该系统应用于全市党政机关、镇区及部分村(社区)、国有企事业等1000多家单位,使用人员超过3200名。系统的档案目录数据达500多万条,电子文件总数达100多万件,照片10万多张,日均新增档案目录6000多条,月均新增电子文件5000多件。
以“大档案”理念为引领,创新档案管理体制,设立镇区档案馆,是中山市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升全市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大举措。
2005年,市档案局向市政府提交《关于设立镇区档案馆的意见》,阐明建立镇级档案馆的必要性,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市政府出台了对成立档案馆的镇区给予10万元资金扶持的政策,鼓励各镇区建设档案馆。
2008年7月,黄圃镇档案馆批准成立,这是全市第一个镇级档案馆。此后,全市掀起镇区档案馆建设热潮。镇区档案馆列入镇区机构编制序列,成为镇区档案管理的常设机构,并作为中山市国家档案馆的分馆,成为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功能延伸和补充。至2014年9月,全市24个镇区中已有20个成立了档案馆,平均馆藏档案资料5.8万卷(件),是成立前的20倍;平均室库面积达390平方米,是成立前的10倍,其中面积最大的小榄镇档案馆面积达2000平方米。
2009年2月,阜沙镇成立档案馆后,为解决村(社区)档案保管条件差、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每年定期将各村(社区)整理好的文书、基建、土地管理、户籍管理、计划生育、婚姻、社保等多类档案接收进镇档案馆集中保管。2013年10月起,南区档案馆将撤并的10个村(社区)档案逐步接收进馆,并对合并后的4个社区形成的档案,采取统一时间、统一整理、统一保管、统一利用即“四统一”的措施接收进档案馆进行集中管理。这种“村档镇管”模式,得到了国家和省档案局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市馆分馆”、“村档镇管”的模式使镇区及村(社区)档案资源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整合。小榄镇“菊花会”档案、坦洲镇“咸水歌”档案、沙溪镇“侨房侨捐”档案、三乡镇新圩村“代耕农”档案……各镇区和村、社区根据本地区特色经济与文化,建立起“一镇一村一品或一镇一村多品”特色档案,记录下当地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奇丽的本土文化。
利用中山档案信息网“涉农专栏”、镇区政府网站的档案工作专栏、行政办事大厅、触摸屏、宣传栏等阵地,各镇区搭建起多渠道的档案信息利用平台,档案资源利用服务走进了千家万户,载着惠民利民精神的档案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依托中山市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市档案局创新档案督导方式,初步实现市、镇、村三级远程档案业务督导,并与传统上门检查指导方式相结合,建立起多层次、全覆盖的档案业务督导体系。通过办公桌上的一台电脑,市档案局业务指导人员可远程检查各单位文件归档的进度和质量,并对各单位档案类别、报表格式等进行统一配置,统一业务指导口径,档案业务督导更加规范、有序、高效。
2011年起,中山市实行市直机关单位及镇区档案工作年度评估制度,以单位自检、协作组交叉检查的方式,从基本条件、基础业务、信息化建设、开发利用等四大方面对档案工作进行“把脉”。各单位既是检查者又是检查对象,有利于各单位横向交流学习,纵向自我提升。年度评估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反馈机制,并有力推动全市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至2014年9月,全市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省特级以上标准的机关及村(社区)有142个,全市279个村(社区)规范建档率为100%。
在管理体制的创新变革以及“大数据”平台支撑下,市档案馆的“家底”日渐丰厚,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了“底气”,档案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2005年起,中山市档案馆以“丰富馆藏、拓宽门类、优化结构、打造特色”为目标,大力开展民间史料征集工作。档案史料征集人员主动出击,以诚感人,足迹踏及境内外,档案收集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市档案馆有馆藏全宗234个,档案资料近130万件,除党政机关公务文书档案外,还有婚姻登记、知青、已故干部职工、公证等各类民生档案,古籍、票据、契证、书画等多类实物档案,孙中山、郑观应等名人档案,还有大批记录本地重大活动和事件的专题档案、声像档案以及国家和省、市级政府公开信息。
为使档案信息资源更高效、便捷地为市民服务,中山市国家档案馆推出馆内查阅、网络及手机平台查阅、电话预约等多种查阅手段,向社会提供免费查档服务,并按“增量电子化”和“存量数字化”并举的方针,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婚姻登记档案、市五套班子档案等重点全宗档案以及所有馆藏照片、音视频档案均实现100%数字化管理。一页名录,解百姓工龄之忧;一纸证明,续夫妻相守之念;一本族谱,圆游子寻根之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有效延伸至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群众维权、经济文化建设等广泛领域。
市档案馆还通过档案展览、出版档案读本、媒体宣传等方式盘活档案“家底”,档案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档案展览推陈出新,走出馆外,走近百姓,满足群众不同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兼具“档案味”和“中山味”的档案文化读本广受市民欢迎,是每次街头宣传的“抢手货”。此外,以简报形式编印的档案资政参考材料,借助历史智慧服务中心工作,受到了广东省档案局、中山市相关领导的肯定。
站在时光的门槛上回顾、展望,中山市档案事业创新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卷留沉香,续写辉煌。新的档案馆承载着中山档案人的希冀,一个全新的档案梦正喷薄而出。在高起点、新思路的引领之下,中山档案人将继续阔步走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档案服务资政惠民的兰台路上!
专题配音(www.cnpy.net)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专业网络配音服务机构,主要包括: 广告片配音,专题片配音,宣传片配音,粤语配音,英语配音,日语配音,韩语配音,模仿配音,课件配音,商场促销配音,电视直销配音,动画片配音,多媒体课件录音,游戏配音,电台包装配音,新闻配音等网络配音,配音公司拥有专业的数字录音棚,配音员,配音员均来自省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配音工作室能提供多语种配音录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