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是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201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19976户8.078万人,占总人口的17.25%;74个行政村划定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在25%以上的村达58个;“十三五”期间总共需要进行移民搬迁安置7749户30995人。截至2016年底还有贫困户14947户、60622人。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河池市委的领导下,大化县立足实际,以“党建+”理念,把“党建+”工作与县委、县政府各项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有机结合,高位推进。县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积极谋划推进各领域党建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对“党建+”工作进行再部署、再调度,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功能,创新工作模式,构建了“县委书记抓总领、基层党委书记抓具体、支部书记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重点打造党建+电商扶贫、农民工创业、企业扶贫、网格化管理等党建促脱贫品牌,攻坚克难拔“穷根”, 逐步走出了一条“党建+”共谋脱贫的新路子。
一、“党建+电商扶贫”,力推农产品走出千山万弄
这里是2012年12月动工建设、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大化县易地搬迁生态民族新城,计划规划安置1.5万户6万人。生态民族新城将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建设及产业开发工作结合起来,配套建设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和电子商务城,让贫困群众“出山进城”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共建成安置公寓楼62栋,已搬迁入住2263户10509人(其中贫困户1447户6837人)。创业园已进驻微小企业55家,安置360多名移民群众就业。
座落在生态民族新城内的中国(大化)红水河长寿养生电子商务城,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搭建了融资担保、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咨询服务、政策支持、培训学习等六大服务平台,并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对入驻企业和创业者,免除两年以上的场地租金,以及提供每人1000元以上的电商创业就业培训补助资金,向创业者提供160多套廉租房,千方百计用电商之力,推动精准脱贫,实现党建工作与电商发展互促共赢。
2017年6月23日,“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红水河流域电商大集暨“七一红色购物季”启动仪式在大化县举行,开启了大化电子商务新篇章。来自红水河流域各县(市)的数百种原生态土特产品闪亮登场,同台竞艳,广西电视台现场直播电视购物,线上线下互动,观众边看电视边购物,让红水河沿岸土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启动仪式后,乐村淘、京东地方特色馆等11家农村电商平台还联手设立“七一红色购物季”专区,销售超过400种扶贫精选产品。各级党组织号召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带头购买扶贫产品,带动更多消费者参与网购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以来,大化县通过以党建凝聚共识,推动发展,促使基层党建、电商扶贫工作有效融合,使党建电商发展同频共振,筑巢引凤,完善功能,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大众创业。党员先锋引领,助推电商发展,深化拓展“红雁引飞”工程,致力打造全国电子商务基地示范县。以第一书记领先融入电商扶贫,党员骨干率先践行电商扶贫等形式,创建“党支部+电商+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商扶贫模式,不断拓展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强党建凝共识,推动发展,促使基层党建、电商扶贫工作有效融合。158名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通过电商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使他们成为电商扶贫的“先遣部队”。党员能人、大学生村官、返乡青年积极挖掘本地土特产品,培育本村本地土特产品,创建“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示范店,打造19个党建示范点,把大化七百弄鸡、旱藕粉丝、食用菌、黑山羊等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助推农村特产“走”出去,“俏”起来,目前,全县发展物流快递公司达43家,电子商务微企15家,“万村千乡农家店”45家,日用品、农资配送中心33家,网络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带动1000多农户发展特色养殖。
2017年,大化县通过举办红色购物季、红水河流域创新发展交流研讨会、“三月三”民俗活动、特色美食大赛等各种推介宣传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新华社、人民网、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河池日报、河池电视台、网络直播平台等众多媒体聚焦大化,推崇大化。大化风光蜚声国内外,大化美食香飘千万里。大化,从一个库区移民上访贫困县,华丽转身,变成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之乡、养生胜地、旅游天堂。
二、“党建+农民工创业”,力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里是大化生态民族新城内占地800亩的农民工创业园,总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投资5.71亿元。园区设有创业孵化区、仓储物流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厂房区。目前,创业园孵化基地片区已与55家小微劳动密集型企业签订入园协议;其中已正式开工投产42家,园区内就业人数超过500人,吸纳农民工359人;园区企业向各乡镇发包订单带动了1413人就业,带动贫困户106人就业。
今年以来,大化县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开展“党旗映瑶山·情暖回乡路”主题实践活动、“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和“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行动等,鼓励外出流动党员优秀人才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回乡创业,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组织工商、人社、财政、信用社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发放小额信贷3943万元,发放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670万元;组织20多家企业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使200多名外出返乡青年找到了就业岗位;帮助120多名返乡创业就业青年做好社保、医疗、维权等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回乡创业带动下,全县378户贫困党员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全县各类企业累计为贫困人员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达7000多个,成立了407个合作社,吸纳4893户贫困户、17866贫困人口,抱团发展产业,给贫困群众人均每年增加1100元收入,给村集体经济增加1至2万元收入,2017年7月12日我县农民工创业园被自治区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自治区级农民工创业园”荣誉称号。
三、“党建+企业扶贫”,凝聚新动能助力脱贫攻坚
大化县七百弄乡弄京村蝎子养殖基地,是目前广西规模最大的蝎子养殖场。这是由自治区办公厅派驻弄京村的第一书记邱晓君引进的全区唯一的蝎子养殖扶贫项目,采取“技术公司+村党组织+基地+贫困户”的运转模式,将专业技术、扶贫项目、贫困户以及国家扶贫政策的各方优势资源有机整合,年内可实现100万元产值目标,现已带动25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百马乡中和村第一书记张祖强,成立广西大化西江中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作为广西西江集团的子公司,与后盾单位公司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待公司走上正轨并正常运转后移交中和村经营,为中和村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致富实体企业。公司打造的“七百弄羊三品”热销市场,2016年销售额达30万元,2017年上半年营销额达85万多元。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近年来,大化县充分发挥党组第一书记作用,积极争取后盾单位帮扶资金,采取成立公司或合作社方式,培植一个能长远发展、有稳定收入、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自有企业,将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代表吸纳到企业(合作社)管理层来历练和培养,在引导他们发展产业的同时,培养他们管理企业、经营生意等门道,打造一个带不走、能发展、有潜力的自有企业。
这是广西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落户大化,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基地+金融+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非贫困户)”扶贫委托经营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17年该项目计划发展龙虾养殖2300亩,年产量达660吨,产值0.68亿元以上,纯利润达0.11亿元,项目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0户以上,贫困人口达2000人以上,每年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
在“党建+企业扶贫”工作中,大化县注重引进龙头企业帮扶,以财政注入资金入股的形式,将7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与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培育村集体经济,将基层党建与企业扶贫拧为“一股绳”,“捆绑”推进,公司每年给村集体分红,破解集体经济发展瓶颈。
四、“党建+网格化管理”,力推搬迁移民安居乐业
2017年7月7日,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大化召开,与会人员饶有兴趣也参观了大化镇敦肃村、上旗村农村社区建设成效。
近年来,大化县以党建促法建“领•先•严”工作机制为载体和抓手,把“党建+网格化管理”与扶贫攻坚、平安建设、政法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推行分片区抓信访工作, 实现多层级的、立体式自我管理的良态发展。
为全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大化县依托三个城区移民安置区,成立基层党组织,采取“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生态民族新城党总支——安置区党支部——网格管理小区党群组织——网格化管理员形式的“党建+网格管理”架构,将每个安置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管理小区,以搬迁入住居民和进驻社会组织、经济实体、企事业单位为服务对象,对网格内居民及社团和企事业实施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优质服务,打造“美好、宜居、幸福、和谐”城区移民安置区。区内居民、社团及企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率明显上升。
大海航行靠舵手。今后,大化县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继续强化党建“火车头”作用,找准“党建+”这个“导航仪”, 强化党建引领促发展功能,提升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能力,结合实际,找准结合点,精准发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利用党建 “+优势”、“+问题”、“+传承”,把优势项目作为“党建+”的内容,把问题作为“党建+”指向的目标靶子,把长期坚持的工作或做法通过党建来进一步提升、规范、加强,使“党建+”加出特色、加出亮点,促进全县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