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由一街九巷组成。各巷道均与老街相交,石砌巷道西至龙川河道、码头,东通府城脚下。老街留存的众多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建造手法细腻,各时代建筑相互交错,彼此辉映,独具特色。 老街留存了大量文化遗产,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6处,其中,石阡万寿宫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文庙、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靓市后街等23处文物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街还在继续演义着它的多元化,那些被年轮风蚀的瓦片,无论经历多少风霜走过多么的远,都会留下印记,而石阡人就是循着这些印记保存着这些民俗民风,他们用毛龙、茶灯、木偶戏等朴实的方式来传承非物质文化,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 明代中期至清代,大量外来客商和外来人口入驻石阡,城墙外和码头与码头之间逐步修建起了相互连接的商铺、民居,并兴起了会馆、庙宇等建筑,构筑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人们闲暇时或徜徉老街,或坐在会馆中品一杯自然和谐的清茶,惬意的听一曲琴声绕梁的小曲,怡然自乐。城南松明山下的古温泉,更为这座古老的街道注入了灵气,温泉“久晴不涸、久雨不涨、四时如一”,“冬浴身暖而寒退,夏浴体轻而凉生,夜浴睡眠安稳,疲浴则精神复振”,人们在这里沐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几百年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世代承袭,形成了雅俗并蓄的老街文化。 石阡地灵人杰,应水而兴。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儒家文化、巴蜀文化和民俗地理文化的水乳交融,悠久的历史和醇厚的民风,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当你知道以仡佬、苗、布依各少数民族为主要聚集地的石阡同样是傩文化的兴盛之地时,我们感慨雅驯重礼的儒家文化,是如何与神秘狂野的傩面巫鬼奇妙共存了数百年。各民族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古城老街辉煌的历史。
石阡是革命老区,1936年由,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六军团在石阡开创了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牵制敌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老街留下了当年红军的革命足迹,革命老前辈贺龙泡温泉,慢步老街的情景历历在目,而他将自己的棉大衣送给贫苦农民的故事成为了永久的佳话,老街留存的红军标语、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厚重了老街的历史。 这是一条古老、厚重的老街。 这是一条文明、和谐的老街。 这是一条充满活力、希望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