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平原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康彬博士为带头人的年轻团队,承担着一项艰巨的国家使命——中红外光学晶体制备技术研究。
高性能中红外光学晶体的制备是提高激光性能的关键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一先进技术,并严格限制出口,因此这成为了制约我国发展中红外激光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肩负使命,康彬团队制定了“以国家重大需求应用为牵引”的原则,突破重点放在中红外晶体制备关键技术研究,目标是获得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样品。
创业伊始,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离开家庭,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地方工作,完全打乱了之前的生活规律。
康彬和他的团队凭着一股韧劲逐步建成了中红外晶体制备的基本平台。在院、所和新材料中心的支持下,团队人数从最初的两人,发展到如今的十二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干劲、有冲劲的科研团队。
中红外晶体制备需要经历原料清洗、合成和生长安瓿设计制造、合成生长装料与真空封结、高纯多晶原料合成、单晶生长和后处理工艺等等步骤,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掌握关键技术,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面对如此繁杂的工艺步骤,要想快速高效地实现中红外晶体的成功制备,必须坚持“自主把控、细心钻研”的攻关模式。康彬博士带领团队成员首先开始了设备的自主研发,从螺丝钉、电线、电子元器件、保温材料、炉体材料、智能控制器等等原材料的采购,到控制程序设计、炉体加工、牵引装置设计以及炉体组装,每一个环节都浸润了团队成员的辛苦和汗水。
多晶合成一直是中红外晶体制备的难点之一,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合成过程中的蒸汽压很高,如果工艺控制不当,就有可能会出现爆炸,给设备带来损坏。在摸索多晶合成的关键工艺过程中,就曾多次出现合成炉爆炸损坏,每遇突发情况,多晶合成工程师窦云巍都会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冒着剧毒的气体搜寻第一手的实验数据,抢救重要的原材料。就是在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红外晶体团队实现了从几克、几十克到现在的五百克量级的宏量制备,合成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单晶生长是整个中红外晶体制备工序的核心步骤,中红外晶体生长难点在于各向异性导致的易开裂和生长过程中温场的调控,而生长过程又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长周期的过程,一个细微的参数变化就可能导致一两个月的辛苦白费,因此在生长前必须仔细认真地分析各个因素,在生长过程中随时关注相关参数变化,保证一个月左右的生长周期平稳进行。
等待晶体生长的过程是煎熬的,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重又燃起希望,四年多的时间,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几乎每一个假期,甚至每年的除夕,单晶生长工程师唐明静都会出现在实验室,以防止生长过程中异常现象发生。
正是这样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保证了单晶生长的一步步进展,经过四年将近30多次的单晶生长实验,中红外晶体团队掌握了多种单晶生长方法的关键技术,逐步实现了从小尺寸到大口径单晶的成功生长,直到现在得到世界级的大尺寸单晶。
有了单晶,并不意味着已经成功,只有最后的实际应用检验才是真正的试金石,要想获得真正的应用,必须进行材料后处理和器件加工。2013年加入团队的袁泽锐在兼顾实验前处理和单晶生长的工作基础上,又承担起晶体后处理和器件加工这项艰巨的任务,其中有几项工作尤其艰苦,一是高温封结,长时间盯着几千度的氢氧火焰,眼睛非常容易疲倦并容易引起眼疾;二是晶体器件加工时有很重的异味和粉尘,长期埋头,颈椎极易发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袁泽锐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成功解决了大口径石英管的真空封结和无特征方向的中红外晶体定向两大难题。
72年出生的康彬,就是以这样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带领着团队,脚踏实地地追逐着心中的中国梦。从70后到90后,一群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书写着他们对祖国的深切大爱。
常年的两地分居,无暇照顾家人,2014年底,康彬的妻子被查出结肠癌。几次手术后,医生宣布病情不容乐观。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同事面前,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康彬尽最大努力保持着乐观与沉稳,他知道军心不能动摇。
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背后,与妻子感情深厚的康彬,在经历了最初的无助之后,责无旁贷地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怕女儿难过分心,康彬不愿她知晓妈妈的病情,回到绵阳,一有时间,他就会到女儿的学校附近走走,不一定每次都见到女儿,他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一个父亲的爱。